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

不可或缺的教會 2 : 唔關我事




上次回顧了過往小組的事情, 想談談一個我一直想不明白的東西..
是有關對小組的身份認同的..
個體點都會對對所屬群體有一些想法,
如在群體的身份,定位,方向等等..  (點解咁似marketing既STP..@@)
這些想法或多或少會確立了個體在該群體打算做D咩..

我有個疑問,就是如果教會真的是人不可或缺既地方的話,
那成員有冇可能抱有"教會什麼事都唔關我事"呢種心態??
後來係一些途徑中,發現上述心態真的是有可能的..

"我唔理,自然有人會理.."
"我只係想係度休息"
以上的說法,其實係咪即係表明i don’t care?
重要的,不是應該會為之付出嗎?
「唔認同都係一種認同,代表我關心。」
唔贊成,起碼都表示你有思考過,
但坐係度咩都唔理,又代表D咩?
結論或者係, 唔值得我重視/未找到重視的理由..

係商業世界,customer loyalty是每間公司都想得到的..
因為這些熱心人會主動無私地為該公司付出/擁護為該公司..
在教會,也同樣想搵到這些熱心人..
或者有少數人會自自然因為認識神而活躍於教會的事上,
不過那只是少數..
事情的關鍵,似乎是到底不同的人點睇教會..
例如我好易會覺得教會似自己屋企,自然會覺得教會的事關我事..
這種認知多少與年資及經歷有一定關係..
所以真正的問題應該是,如何令更多人成為熱心人..
我暫時想到的,只有改變認知..
講講下我覺得好似講緊國民教育=.=''
(話時話,信徒又可唔可以靠洗腦洗出黎?? 我都幾想知..)

掉番轉講,其實會唔會係教會既問題?
當組織對成員的行為沒有/只有很低的期望/要求,
人自然會用低的standard去對待..
冇同成員清楚表達委身的重要,可能才是上述思路的成因..
一個唔講委身的地方,同一間店舖冇咩分別..
人進來,要為左被serve,
customer is the king,i am the king.
錯誤的期望管理,帶來極大的惡果..
如果能明確表明成員應負的責任,會唔會好D?
聖經寫到明上帝對我們有期望,而唔係想我地hea底..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反省信徒離開教會

*我不會花時間解釋我指的教會是甚麼,也不會仔細 define 各術語。看倌若覺得在下以偏蓋全,是一竹篙打一船人的話,那是真的,我真的是有偏見。我的文章雖然公開,其實我只是寫給三幾個要看的人看。但若然你讀出共鳴,那是在下的榮幸;若閣下讀到憤怒,則我可能是按中了閣下的死穴。*
信徒一世流流長,總有某些時間,不想上教會。有人說那和情侶的七年之痒相若,有時則像青春期反叛,有時則像鞋子進了砂。總之,解釋甚多。至於離開原因,亦是千萬。多數是因為人事,例如是有些你愛的人走了,又例如,有些你不愛的人來管你,又例如是夫妻離異,情侶分手。也有時離開教會是大家情格不合,例如我愛社運,你愛民生,大家焦點不同,和平分手。也有是比較實際的,例如是移了民。
有教牧前輩撰文談信徒揀教會,做蝴蝶信徒(在花間飛來飛去)是消費主義的影響。也有云是教會不小心上了消費主義的當,常常「以客為先」,於是教壞了信徒,讓他們也學懂了貨比三家揀教會。這些是問題嗎,是的。但我覺得這是一部份而已。
問題的核心,是教會觀。
讓我講淺白些,即係,大家當教會係咩。有領袖當教會是家,有的當教會是身體,有些視教會為保險公司,還有些當教會是唯一真理的代表。其實是怎樣也沒大關係,最重要是口裡的一套和行出來的一套一致就好。最怕有些教會口號說教會是一家,但卻常常在奉獻上「摔」信徒。
不同的觀念,就會衍生不同的領導方法。我以自己為例,在下牧會的時候,強調教會是由一群 volunteer組成的,除了受薪同工外,大家都是願來就來,難聽一點,是來去自如。講真,人要走,教會是沒有能力留得著的(有黑材料除外)。所以,我不太注意出席率,反而我覺得讓他們有感召和有歸屬感來得重要。
至於信徒應怎樣決定去留呢?我認為至死忠心,盡力參與到最後一刻,是你個人品格的表現。同時,信徒也要記住,教會是由一群 volunteer 組成的,你自己必須是自願,才有意思。
那麼,事奉人員呢?
事奉牽涉到一份責任,人家把事情拜託你做,你應承了人家,就得完成。做得好,你贏得信任和聲譽,反之亦然。所以不要問我事奉怎樣算,那是你個人accountability 的問題,也如以上所說,是個人品格問題。所以,我非常贊成事奉人員要「合約制」,那管是三個月的主日學,還是兩年的門徒訓練,或是本年的出隊佈道,全部講清楚要做幾耐,會讓大家都比較心安。
最後,給教會領袖一句:珍惜眼前人。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LinkWithin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